哈喽哈喽,大家好。
说到“绿”,无数男同胞“谈绿色变”,被绿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绿,包括绿帽子的来源都所知不多。小编也是一样。
正好2017故宫年度大展展出了《千里江山图》这幅在中国绘画史上位列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清明上河图》平起平坐的,被誉为“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代表了青绿山水领域内的最高水准珍品。
小编真是被画家用青绿色彩所描绘出来的祖国大好山水而深深地震撼到了。
“青、绿这两种颜色原来可以这么美!”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那些中国古代有关绿色的“冷知识”。
(本文选自《中国颜色》,让作者黄仁达带你领略传统色彩之大美,介绍相关的有趣知识。)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小雅·鱼藻之什·采绿》)
内容原写采收绿草的女子,因思念远行未归的爱人,以致整个早上仍摘不到双手合捧的数量。
菉是一种野生植物,叶片竹叶、茎干呈爬藤状;
在古籍中,菉又分别有菉竹、蓐、王刍、戾草等称谓。
此草绿色,可染黄,故曰黄、曰绿也。
绿又是固有颜色名词,是指植物叶子的色泽,《古诗十九首》中即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说文解字》又说:
绿,帛青黄色也。
意思是说,绿色的布帛可用蓝色和黄色的染料经先后叠染后获得。
宋代理学宗师朱熹(1130—1200年)在《诗集传》中说:
绿,苍胜黄之间色
在传统的“五色行”色彩观与方位学说中,绿色被纳入青色系列,位处东方,属木性,是太阳始升于此,万物随之茂衍,时序为春的颜色。
绿色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颜色大约始于唐代,当时法典以绿色作为侮辱与惩罚犯人的一种颜色标记:犯罪者规定要用碧头巾裹头以达到羞辱的目的;因为在唐朝时期,在妓院中工作的男子都必须戴着绿纱头巾以表明职业。
所以唐代长安人颜师古说:“绿帻,贱人之服也”,帻为古代平民所戴的头巾。
在元代官修的《元典章》中进一步规定:“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初朱元璋更下令,南京妓院中的男人必须“头戴绿巾”,脚穿带毛的猪皮鞋,外出时只准靠着墙边行走,不得走在马路中间。
到了清代,绿头巾仍然是优伶、娼妓等从事“贱业”者戴的,故为社会上一般人所忌。
而妻子外遇的男人,被叫做“戴绿帽子”,这种不荣誉的贬语用词,仍一直沿用至今。
在唐代六、七品小官的官服为绿色;明制则八、九品官为绿袍;于是绿色成为晋升朝廷,跨足上层官僚阶层最起码的官袍颜色。
这令文人联想到青春与盎然的春色,如“人静鸟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北宋·周邦彦《满庭芳》),诗中的新绿是指春天的潺潺水色。
又“红男绿女”中的绿女是形容青春貌美的女子;“绿纱窗”是指妇女的闺房。另“惨绿少年”是形容身穿华衣、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绿蚁”是指浮在新酿未经过滤米酒液面上的绿色泡沫。
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内容是述说周朝政治家、曾任周景王与周敬王两朝大臣刘文公的大夫苌弘(生年不详─公元前492年),因保周抗战,不幸死于国难;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鲜血化为碧玉。
后世遂以“碧血丹心”来形容忠心爱国、血洒沙场的军民。
在古代中国的审美色彩观中,绿色又常与红色互相配合,出现在诗词、衣饰配搭与古建筑的装饰中;绿与红的冷暖色调互补与相互衬托,使它们显得更活泼,更鲜明,效果也更加突出醒目;
而且还因为人的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会让这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
北宋诗人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须多”(《咏石榴花》),即是形容在万绿丛中只需抹上一点红色,就能烘托出满园的无限春色;而这正是汉文化中另赋予绿色的特殊象征与意义。
网站版权归甜柚网所有 湘ICP备18004154号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